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
[BOOK] 貝律銘+白先勇傳記
貝律銘wiki 白先勇wiki
都是之前看的書,作紀錄銷銷債(這是不同的兩本書)
貝律銘跟白先勇這兩個人年代差不多(貝可能早一點點)
都是在民初動亂時代的人
覺得有經歷過那段時光的人,一些對事的看法會比較滄桑跟相對的正面.積極
這兩個人都算藝術圈的人(雖然建築比較理工一點)
我由他們的傳記中看到
儒家傳統倫理還有西方開明在他們身上的交織成果
(然後覺得英文還真重要!走世界靠這個)
不過在那種敏感時刻(無論左岸還是台灣),也只有權貴子弟才能走出腳下這片土地就是!
(之前在看三毛的書也有這種感慨,
很慶幸三毛是活在那個家,也只有那個家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三毛)
東方儒家的內涵其實要放到不同的地方才顯的珍貴
在一個地方越放越久,只會顯得為老的食古不化跟迂腐不重
因為是動盪的時代,可以感覺出他們對親人的懷念跟珍惜
(有幸於淪陷時(<<好國民黨的字彙XDDD)在外求學不受波及,
沒逃出的親友或多或少在文革時辛苦過)
也因為他們是當年國民黨還在左岸的那一輩的權貴人家
感覺到出身家族給的涵養,是讓他們在藝術圈茁壯的重要根基
(本來藝術就是生活無礙的狀況下才有餘力的東西,從小就耳濡目染這一套的品味
自身也有這方面的天份與興趣,自是如魚得水優遊自在)
這篇心得只是想講
這兩個人雖然之後(淪陷後XDDDD)待的地方不同
不過成長元素還滿像似的
貝年紀較大,戰亂那時候已經在美國讀書了(沒參與過中華民國在台灣階段XDDD)
而白則是還有在台就讀高中跟大學,他爸爸是白崇禧將軍(鹿港龍山寺還有他的對聯)
抗戰期間跟著撤退搬遷許多(雖然當時年紀小)
白是寫作的人,這段時間對他影響很多,相對的在他作品中也很有那種滄桑感
(不過這兩個人之後就都一直待美國,大概是故鄉的故人也凋零了,不想歸去)
我覺得這是屬於那一輩人的背景孕育出的文字情感
現在的文學再怎麼演進也不會出現一樣的東西了
對於我而言那都是歷史的情感(可以理解,但不會有很切身的
***
高中時期很喜歡白先勇的文字,有種不絢麗的美感,他的描述都讓我有很具像的視覺感
對於他筆下少年的的內在衝突與內外不協調的病弱感,非常迷戀
**
對國民黨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一下白崇禧的資料
他雖然國民黨的人,可是跟老蔣是不同派系
白將軍活到民國多很多,不過因為受的是清末傳統忠義思想教育
很有古人氛圍的一個人
(這種時代背景下的人真的很有古風,明明其實也沒很久以前
但是是上個朝代的人,其思想跟作風,對我而言就像"書裡"的一樣神秘.不可思議!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